非真即假,陈述句,唯一的真值。
如果满足上述条件而暂时无法确定真值也算,明天是晴天、存在外星人都是命题。
P ( x 1 , x 2 , . . . , x n ) P 是谓词名(表示一种定性),x 1 , x 2 , . . . , x n 是个体。谓词中包含的个体数就是谓词的元数。
例:
老张是老师:T e a c h e r ( Z h a n g ) 或 I s − a ( Z h a n g , T e a c h e r ) ;
5>3:G r e a t e r ( 5 , 3 ) ;
小李的妹妹与小张的哥哥结婚:M a r r i e d ( S i s t e r ( L i ) , B r o t h e r ( Z h a n g ) )
其中S i s t e r ( L i ) , B r o t h e r ( Z h a n g ) 是函数,这种可以递归调用,比如小李的祖父f a t h e r ( f a t h e r ( L i ) ) .
∧ ,合取;
∨ ,析取;
¬ ,非;
→ ,蕴涵(P → Q :若P 则Q )只有前真后假整体才为假;
↔ ,等价(P ↔ Q :P 当且仅当Q )。
例:
如果Jones造了一个传感器,且这个传感器不能用,那么他要么晚上修理要么第二天把它交给工程师:
P r o d u c e s ( J o n e s , S e n s o r ) ∧ ¬ W o r k s ( S e n s o r ) → F i x ( J o n e s , S e n s o r , E v e n i n g ) ∨ G i v e ( S e n s o r , E n g i n e e r , N e x t − d a y ) ∀ ,全称;
∃ ,存在。
例:
某个工程师可以操作车床:
( ∃ x ) [ E n g i n e e r ( x ) → O p e r a t e s ( x , L a t h e ) ] 每个雇员都有一个经理:
( ∀ x ) ( ∃ y ) [ E m p l o y e e ( x ) → M a n a g e r ( y , x ) ] 有一个人是所有雇员的经理:
( ∃ y ) ( ∀ x ) [ E m p l o y e e ( x ) → M a n a g e r ( y , x ) ] 每个人都有喜欢的人:
( ∀ x ) ( ∃ y ) L o v e ( x , y ) 有的人被所有人喜欢:
( ∃ x ) ( ∀ y ) L o v e ( y , x ) 兼爱:
( ∃ x ) ( ∀ y ) L o v e ( x , y ) 理想社会:
( ∀ x ) ( ∀ y ) L o v e ( x , y ) 上边几种符号有限组合就是谓词公式。
优先级从高到低:
¬ , ∧ , ∨ , → , ↔ ∃ x ( P ( x , y ) → Q ( x , y ) ) ∨ R ( x , y ) ( P ( x , y ) → Q ( x , y ) ) 是量词∃ x 的辖域,里面的x受∃ x 约束,R ( x , y ) 中的x 不受约束,是自由变元。
换名规则
自由变元随便换(不能用约束变元的名),约束变元统一换:
( ∀ x ) P ( x , y ) i s e q u a l t o ( ∀ z ) P ( z , t ) 一个解释就是命题公式中所有变元的一组真值。一个解释能给公式确定唯一一个真值。
任何解释下公式都为真就是永真。
至少一个解释下为真就是可满足。
任何一个解释下都不为真就是不可满足,即永假。
P ∨ Q ⇔ Q ∨ P ( P ∨ Q ) ∨ R ⇔ P ∨ ( Q ∨ R ) P ∨ ( Q ∧ R ) ⇔ ( P ∨ Q ) ∧ ( P ∨ R ) ¬ ( P ∨ Q ) ⇔ ¬ P ∧ ¬ Q 拆括号内部全取反,与或互换。
¬ ¬ P ⇔ P P ∨ ( P ∧ Q ) ⇔ P P ∧ ( P ∨ Q ) ⇔ P P ∨ ¬ P ⇔ T P ∧ ¬ P ⇔ F P → Q ⇔ ¬ P ∨ Q 用来处理箭头
P → Q ⇔ ¬ Q → ¬ P ¬ ( ∃ x ) P ⇔ ( ∀ x ) ( ¬ P ) ¬ ( ∀ x ) P ⇔ ( ∃ x ) ( ¬ P ) 不存在x 满足P 和 任意x 都不满足P 。
( ∀ x ) ( P ∧ Q ) ⇔ ( ∀ x ) P ∧ ( ∀ x ) Q 如果P → Q 永真,则公式P 永真蕴涵Q ,记作P ⇒ Q ,Q 为P 的逻辑结论,P 为Q 的前提。
P , P → Q ⇒ Q 由P 为真和P → Q 为真,可以推出Q 为真。
¬ Q , P → Q ⇒ ¬ P P → Q , Q → R ⇒ P → R P ∨ Q , P → R , Q → R ⇒ R ( ∀ x ) P ( x ) ⇒ P ( y ) y 代表任一个体。
( ∃ x ) P ( x ) ⇒ P ( y ) y 是个体域中某一个使P ( y ) 为真的个体。
当 且 仅 当 永 假 P 1 , P 2 , . . . P n ⇒ Q 当 且 仅 当 ( P 1 ∧ P 2 ∧ . . . ∧ P n ) ∧ ¬ Q 永 假 后半部分的意思就是前边那些P都满足时Q不可能是假的。
在基于谓词的推理过程中,会出现谓词名相同但其个体不同 的情况,此时不能直接进行匹配的,需要先进行置换 。在推理过程中,寻找项与项之间的置换,使不同谓词表达式一致的过程叫做合一的过程。
置换是用置换项 替换变量 。置换项可以是常量、函数或变量 。
置换是形如{ t 1 / x 1 , t 2 / x 2 , . . . , t n / x n } 的有限集合,其中t 1 , t 2 , . . . , t n 是置换项,x 1 , x 2 , . . . , x n 是互不相同的变元,t i / x i 表示用t i 替换x i 。
例:
{ g ( a ) / x , f ( x ) / y } 是置换。
{ g ( y ) / x , f ( x ) / y } 不是置换。用g ( y ) 替换x ,再用f ( g ( y ) ) 置换y ,循环置换。
只能用常量、函数或变量置换变量,不能用变量置换常量和函数,不能用常量和函数置换不同的常量和函数。
x i 不能出现在t i 中,如g ( x ) / x 不是置换。
不能循环置换,如{ y / x , x / y } 不是一个置换。
设公式集F = { F 1 , F 2 , . . . , F n } ,若存在一个置换θ ,使得F 1 θ = F 2 θ = . . . = F n θ ,则θ 是F 的一个合一,F 1 , F 2 , . . . , F n 是可合一的。
例:
F = { P ( x , y , f ( y ) ) , P ( a , g ( x ) , z ) } 则它的一个合一是λ = { a / x , g ( a ) / y , f ( g ( a ) ) / z } 。
因为:
对于P ( x , y , f ( y ) ) ,用λ 置换完之后是P ( a , g ( a ) , f ( g ( a ) ) ) = P ( a , g ( a ) , z ) ;
对于P ( a , g ( x ) , z ) ,置换之后P ( a , g ( a ) , z ) ,跟上面一样。
一般来说一个公式集的合一不唯一。
设σ 是公式集F 的一个合一,如果对F 的任一合一θ 都存在一个置换λ ,使得θ = σ ⋅ λ ,则称σ 是一个最一般合一。
一个公式集的任一合一都可由最一般合一 和一个置换 的合成置换得到。
最一般合一是唯一的。
例:
F = { P ( x ) , P ( f ( y ) ) } ,则σ = { f ( y ) / x } 是它的一个合一,θ = { f ( a ) / x , a / y } 也是它的一个合一。
引入置换λ = { a / y } ,σ 与λ 的合成置换σ ⋅ λ = { f ( a ) / x , a / y } = θ
W = { P ( a , x , f ( g ( y ) ) ) , P ( z , f ( z ) , f ( u ) ) } 求W 的最一般合一置换,其实就是要找到一个置换σ 使得E 1 ⋅ σ = E 2 ⋅ σ .
步骤:
先找出第一个不一致集{ a , z } ,用常量换变量构造第一个置换σ 1 = { a / z }
W 1 = W ⋅ σ 1 = { P ( a , x , f ( g ( y ) ) ) , P ( a , f ( a ) , f ( u ) ) } 之后找第二个不一致集{ x , f ( a ) } ,用常量换变量构造第二个置换σ 2 = { f ( a ) / x }
W 2 = W ⋅ σ 2 = { P ( a , f ( a ) , f ( g ( y ) ) ) , P ( a , f ( a ) , f ( u ) ) } 最后一个不一致集{ g ( y ) , u } ,用常量换变量构造第三个置换σ 3 = { u / g ( y ) }
W 2 = W ⋅ σ 2 = { P ( a , f ( a ) , f ( u ) ) , P ( a , f ( a ) , f ( u ) ) } = { P ( a , f ( a ) , f ( u ) ) } 则W 的最一般合一置换为
σ = { σ 1 , σ 2 , σ 3 } = { a / z , f ( a ) / x , u / g ( y ) } I F P T H E N Q P → Q 置 信 度 置 信 度 I F P T H E N Q ( 置 信 度 ) P → Q ( 置 信 度 ) 对 象 , 属 性 , 值 关 系 , 对 象 , 对 象 ( 对 象 , 属 性 , 值 ) ( 关 系 , 对 象 1 , 对 象 2 ) 例:
老李40岁:( L i , A g e , 40 ) ;
老李和老王是朋友:( F r i e n d , L i , W a n g ) .
对 象 , 属 性 , 值 , 置 信 度 关 系 , 对 象 , 对 象 , 置 信 度 ( 对 象 , 属 性 , 值 , 置 信 度 ) ( 关 系 , 对 象 1 , 对 象 2 , 置 信 度 ) 例:
老李很有可能40岁:( L i , A g e , 40 , 0.9 ) ;
老李和老王不太会是朋友:( F r i e n d , L i , W a n g , 0.1 ) .
产生式可以表示不确定知识,并且包括操作、规则、变换、算子、函数等,这些蕴含式都做不到。
r1: IF 该三角形有两边相等 THEN 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
r2: IF 该三角形两边相等 AND 第三边也相等 THEN 该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
r3: IF 该三角形有一个钝角 THEN 该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
r4: IF 该三角形有一个直角 THEN 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
r5: IF 该三角形不存在钝角或直角 THEN 该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
r6: IF 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ND 有一个钝角 THEN 该三角形是等腰钝角三角形
r7: IF 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ND 不存在钝角或直角 THEN 该三角形是等腰锐角三角形
r8: IF 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AND 有一个直角 THEN 该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
该 三 角 形 只 有 两 边 相 等 , 有 一 个 直 角 该 三 角 形 只 有 两 边 相 等 , 有 一 个 直 角 取出r1,符合
此时
该 三 角 形 只 有 两 边 相 等 是 等 腰 三 角 形 该 三 角 形 只 有 两 边 相 等 , 是 等 腰 三 角 形 之后的条目均不符合,直到:取出r8,符合
该 三 角 形 只 有 两 边 相 等 是 等 腰 三 角 形 是 直 角 等 腰 三 角 形 该 三 角 形 只 有 两 边 相 等 , 是 等 腰 三 角 形 , 是 直 角 等 腰 三 角 形 自然性、模块性、有效性、清晰性;效率不高、不能表示有结构的知识。
框架表示法类似面向对象,通过属性组合来描述一件事。
例如产生式规则:如果头疼且发烧就是感冒,框架表示为:
框架名: <诊断1>
前提:条件1 头疼
条件2 发烧
结论:感冒
结构性、继承性、自然性。